延时摄影是指拍摄一系列单幅的、静态的、连贯的照片,然后将这些照片连续播放,形成一段视频,视频的播放效果非常快。
这也被称为视频拍摄中的“升级”,即以较低的帧率拍摄后以较高的帧率播放,但延时摄影的不同之处在于早期拍摄的是静态画面而非视频,而制作成视频后的时间进程也能较快的让延时摄影达到较大的时间跨度来拍摄。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拍摄延时摄影,又有什么讲究呢?大体上可以按照这3个步骤进行:
如果是拍摄单一场景的延时摄影,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摄影机不动,不能只按快门就不动,而且拍摄全程一定要保持不动。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但要用脚架,把所有的旋钮都拧紧,而且要小心观察周围的环境,避免脚架与任何活动部件发生接触,也要避免有人不小心踢到或碰到脚架,不然整个拍摄就会功亏一篑。
以午门拍摄星空主题延时摄影为例,我身旁有位摄影师在铁栏杆缝隙中伸进三脚架的一条腿,怎知此铁栅栏带轮而滑行,一名幼童突然将铁栏杆推起,三脚架被推得掉头,摄影师只好重新从头再拍。
为了追求更动感的画面效果,有时会让摄影机在拍摄延时时时匀速旋转或移动,这时追求的不是「固定」摄影机,而是方向统一,速度匀速,以确保最后的录影流畅且无顿挫感。电动云台或滑轨,此时或许可以助一臂之力。
快门每隔一段时间按一下,即使是短时间的延时拍摄,如果手动操作实际上有点困难的话,还是有可能因为注意力分散而与拍摄时间失之交臂。我们用手指按下快门的动作,如果是球形云台,也很有可能引起摄像头的轻微晃动,从而造成摄像头朝向的逐渐变化。
所以我们的快门最好不要手动按,而要靠相机内的延时摄影(specialphotography)功能拍摄。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将每张照片的间隔时间设定在相机中,然后再设定总的需要拍摄的张数,而拍摄整组延时素材所需的时间总和,相机就会自动显示出来。各型号的菜单各有不同,具体设定方式也可以查看相机使用说明。
有些相机不具备延时拍照功能,那该如何处理呢?
此时需要使用可编程的快门遥控器或快门线,前者为无线,后者为有线,其共通点在于拥有一小块屏幕和数个小按钮,可以设定拍摄条件,如时间间隔,张数,时长等,当按下启动键时,它会帮我们按时按量按下快门(startmode)。
还有一些设定要做,才会正式开拍。每次拍照前一定要用手动对焦模式,防止出现对焦主体偏移甚至对焦不到位,拍不出来的情况,才能重新对焦。
最简单的方法是先在主体上以自动对焦方式对焦点,再切换至让对焦点始终停留在主体位置的手动对焦方式。要特别小心,不要在切换到手动对焦后误触镜头对焦环,以免造成对焦点偏移。
曝光造型该如何取舍?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若拍摄总时长(例如从下午2时至4时)内光线变化不大,或突然出现大量光线变化(例如拍摄都市夜景时,总有灯光突然射向摄影机方向),可使用能让曝光结果一致、不会出现忽明忽暗的手动曝光模式(手动曝光模式)。
但若拍摄总时长(如拍摄日出、日落的过程)内光线会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则需要使用光圈优先或快门优先模式来拍摄,使摄影机自动适应光线变化,才不会在拍摄后半截时有严重的过度或不足的曝光。
拍摄的时候需要把相机的防抖功能和镜头都关掉。部分相机在脚架上静止不动时会出现误判,在无需防抖的情况下进行防抖补偿,这样不仅会增加电量消耗,还会造成画面间构图的偏差,出现视频中突发的抖动现象。
也要检视摄影机记忆卡是否留足空间,以免拍到一半已塞满无法继续的窘况。记得在手动设置白平衡为适宜数值的将照片格式设定为RAW,以保留最佳画质,避免白平衡来回摇摆。
我们到底隔多长时间才能拍一张照片,到底要拍几张照片,拍多长时间才能拍到照片呢?下面我就以经验为基础,给大家一组大家可以根据情况自行计算、取用的比较科学的参数计算方法。
如果只考虑被摄者的移动速度,只想记录下对方的变化,可以看到明显的加速发挥痕迹,那么这组体验数据就可以记录下来了:每隔3秒就可以拍摄一次,拍摄车辆开来开去,或者拥挤的人群;光影变化或太阳角度变化所产生的流云,每隔10秒即可拍摄一幅;拍摄花开的过程,每隔15分钟就能拍出一朵花来;每1小时可拍摄1张拍摄场地的建设速度。
以上参数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比如在北京东三环出现大堵车的情况下,3秒钟的拍摄间隔根本看不出是在锻炼身体的车辆。
比较严谨的做法是把互相牵制的三个参数同时考虑,间隔时间,总张数,总时长,最后成片帧率的问题都要考虑进去。帧率是什么?大家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每1秒钟的视频,以FPS(FramesperSecond,传输帧数每秒)为单位,包含的静态图片的数量,而我们拍摄的每1张照片,都是1帧。
要想画面效果流畅,至少要让帧率达到25fps,即每秒播放25张静态照片,部分视频达到30fps,高清视频则多为60fps。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考虑的是第二个参数,也就是这段录像的全长到底是多少。一般延时拍照的片段不会当成整段录像来看,而会当成资料来看。这就决定了这盘录像带的长度一般不会很长,普遍在5~10秒的样子。假设我们需要视频总长为10秒,帧率为25fps,那么我们就可以很方便地算出所需帧数,即:10秒x25pfs=250张照片。
间隔期或拍摄总时长是我们需要代入的最后一个参数。为何说是“还是”呢?因为如果环境光强度没有太大的变化,只需要考虑照片之间的间隔时间就可以了,前面已经列出了间隔时间的参照值。
加入此参数后,便可推算出总共拍摄所需的时间长度。举个例子,我希望每10秒拍1张照片,假设按照前面的计算,我总共需要250张照片素材,总共需要的拍摄时长为:250x10=2500秒。每分钟60秒,则2500÷60≈42分钟。
但若环境光线强度有较大变化,则须先依光线变化速度决定拍摄总时长,再将相片间隔时间作反推处理。
举个例子,我想把光影变化、晚霞、暮光、入夜后的城市都包含在一段延时视频中,而今天的日落时间是19:22,那么我可能需要从18:00拍摄到21:00,也就是3个小时的时间,所以3x60x60=10800秒;还是以帧率为25fps的10秒长度视频为例,我总共需要250张照片,要在10800s以内拍摄,也就是说每隔10800÷250=43.2秒就需要拍摄一张照片。四舍五入到43秒就可以了,因为无论是照相机还是快门遥控器都不支持小数位的时间设置。
拍摄完成后,一般先以Lightroom或Photoshop批量调整相片曝光,再将所有相片素材导入Premiere或FinalCutPro软体进行合成、剪接,每张相片所占时间的设定,在合成时依先前的帧率构想为佳。这样就诞生了一幅延时摄影的绝妙之作。
延时摄影并不是很难,只要你能理解帧率的概念,对物体运动速度、环境光线变化等要素进行仔细的计算和考量,你也一定可以拍出令人震撼的延时摄影作品。
(图文: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