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策划的重要性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我们的电视界前辈感慨地说:电视制作已由“编导中心”转向了“策划中心”。更有人把电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代:制作人时代——制片人时代——策划人时代。因此,要求电视工作者要强化策划意识,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开动脑筋去分析、判断、构思、设计、运筹,力争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电视栏目,并以此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策划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策划的作用在于确定主题、规定范围、规划采访行动,属于宏观调控。例如人物传记型的在策划时就要围绕这一人物展开,范围就限定住了,不是风景片或者其他。它的采访行动也应该在这一范围之内确定,进而确定这一人物有关的采访对象和采访地点。
(2)强调现场应变,创造性地与策划初衷相结合。在选题策划运行过程中,有时会针对新发现的新闻亮点衍生新的策划。应变能力是一个好的编导应该具备的,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上一定要抓住,这样才能更进一步修正策划案。例如在《恩怨书记》进行采点时,以为老农民因为一件事找书记处理,但是那老农民很激动,他向书记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书记在认真地听着,这时,就要尽快安排摄像师把这些画面拍摄下来,这是很好的现场素材。这些镜头很好地表现了书记在处理日常工作的态度和方式,对于表现人物有重要帮助。
二、制作前的策划准备工作
1、认真阅读传记人物的有关资料
这些包括文字性的、视频性的、图片性的,和文件提供者保持联系,尽量让他提供尽可能详尽的资料。在制作《恩怨书记》时,由于是宣传这位书记在上任以后的主要成绩,所以就要了解在上任之前是个什么情况,在任期间有什么成绩,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阻碍等等。在前期就要对这些材料了如指掌,尽可能多地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分析找出几个比较重要的“闪光点”。
2、根据资料撰写采访内容
我国著名记者梁衡说:“新闻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对人物访谈来说,“访”更是关键,可谓是“七分访谈,三分写作”,必须在访谈中下硬工夫。“采访是一切写作的前提,是制作电视节目的基础,也是电视新闻和其他电视专题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访好比十月怀胎,制成节目犹如一朝分娩。”因此,做好采访之前的准备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在《恩怨书记》这部片子里,首先,采访内容应该包括该传记人物,对他的各个方面都应该详细罗列,比如在《恩怨书记》里,我把书记的采访内容整理在专门的一页上,罗列了他上任之前村里的情况、上任时是什么心情、村里人对他的看法、他是如何管理村里的事务的等等内容。同时,对于群众的采访也是非常重要的,采访人要和每一个重大事件相关,又要分不同的年龄段进行选取。当时,我在阅读完资料以后感觉这位书记在上任以后,对渔民做的重要的事情应该是建设了防潮堤,这是渔业生产的重要保障,是渔船的避风湾,所以在安排采访对象的时候就设置了一位老渔民,他应该知道在建设防潮堤之前和之后的变化。
3、书写大概的结构框架确定主题
结构框架的书写是你进行采点的一个依据,要先给自己定一个初步的采访范围,不要感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主题基本就定在人物所做的贡献上,但在框架里要选取重要的事件,这些事情在完成之前是有“故事性”的,也就是说在完成之前是有阻挠的,这样才好看,观众在看的时候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在《恩怨书记》里,我便抓住重要事件的“矛盾点”。例如在旧城改造中一个八年未拆的“钉子户”:在修防潮堤时我抓住上百万资金的问题等。
4、到人物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采点”
“采点”工作是很辛苦的一项工作,你要到处走访,看看人物生活的环境和工作的环境,访问书记,先对书记进行初步的采访,这时,就应该安排摄像师对采访的内容进行拍摄。这些采访内容带回去仔细推敲,从中发现一些更为重要的信息。或者有些说的精彩的内容直接就可以作为次人物传记的内容。访问群众对书记的看法,这期间也要让负责这件事情的人向你提供信息,包括可供采访的对象,你要事先考虑好采访对象的范围,比如各个年龄段的都要找一些,而且这些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形象等都要进行周全的考虑。
5、对采点掌握的信息进行整理,进一步修正结构框架,详细拍摄方案整理的过程,首先要对采回来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比如人物的采访内容要采集到编辑机器上,反复推敲,整理出每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比如在《恩怨书记》里,好多年都未解决的沿街房的租赁费问题,牵扯的租赁费数额很多。书记解决的方式是先让本家兄弟交上,然后党员带头交上,那么就应该对这些当事人进行采访,这时就要设置采访问题,并对采访地点进行确定。当时,对本家兄弟的采访设置在他的租赁地,是个货运队,采访位置就确定在了他自家的车辆前,同时,还拍摄了关于本家兄弟的空镜头,就是车队往仓库运海货,借以说明他的工作环境,用于在采访对象说话内容比较多时的备用镜头。其他的采访也是这样安排。尽量多拍摄一些书记工作环境,村里生活环境的空镜头,在后期解说部分备用。
三、制作过程中的策划应用
1、解说词先行
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就要使用解说。在进行剪辑以前,要书写解说词。它就像一个偏重于镜头的剧本,把整个框架结构用生动的语言串接起来,进行主题思想的表达。解说不是对画面的简单说明和解释,它更擅长表现生活中那些抽象的、哲理性的内容,那些想象性的情感体验,那些复杂的心理活动。电视解说应该向观众介绍画面之外更多的信息,尤其是那些无形的信息,和画面有~定联系,但观众直接看不出来的信息。
2、找合适的播音录制解说词,根据解说进行剪辑
所找的播音必须和你的片子的基调相协调,比如《恩怨书记》中是赞扬这位书记的,那么在解说的时候这位播音就要有贴近百姓的亲切感,于是我选择了一位女式的音调,在书记遇到比较难以处理的事情时,比如有一句解说词是这样的:“书记又有了一件心事”,就应该读得比较沉重和舒缓,语速较慢。
录制好以后,将解说词导到编辑机器上,根据解说词的语速和内容配置画面内容和结构全文。其中每个事件就要根据“故事性”的原则来进行设置,这时就是根据解说和采访,再加上空镜头在向观众讲故事。
在编辑时,对那些具有吸引力的画面和场景,要进行重点加工:可以用稍长一些的时间对某个观赏性强的画面进行特技处理;对某部分感人的情节,进行多种艺术手段的烘托渲染。在《恩怨书记》里,书记对一户贫困聋哑家庭进行了无微不至的关怀,那个聋哑母亲的女儿在讲述时,禁不住掉下了眼泪,我抓住了这一细节进行渲染,把掉泪的瞬间动作慢放处理,并加上舒缓凄凉的背景音乐进行烘托,很好的表现了这一感人细节。
3、挑选合适的背景音乐或音效,烘托渲染气氛
采访及心声独白表达人物感情是主要的,但往往在人物感情非常激动时语言变得无能为力了。这时需要音乐给子强有力的配合,这时把音乐的音量适当调大来渲染气氛,使人物对白变成音乐的语言,将人物感情进一步推向高潮。
我在制作的时候,由于不是剧情片,专门为这部片子创作一首音乐也是不太可能,在人物讲述时,没有背景音乐的烘托,想要达到的效果就很难实现,于是,就在网上搜索适合本片的背景音乐,这时没有什么捷径,靠自己对整部片子的理解,然后听着好的不带歌词或者带歌词的音乐导到编辑机器上,试着听一听,剪辑比较能渲染氛围的部分进行使用。在《恩怨书记》的开始部分,当讲述完摆在书记面前的困境时,紧接着是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故意调大之后,将这种困境的难度推到了极点,然后故事开始,这样就很好地表现了书记的压抑。